政策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发布日期:2024-02-27 08:27:4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26    评论:0    
核心提示: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解读支持行业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包装品牌的培育与推广。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商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可依据本指导意见,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或配套政策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者司[2016]3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商务主管部门,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包装工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服务型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包装工业核心竞争力,巩固世界包装大国地位,推进包装强国建设进程,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消费品行业“三品”专项行动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制定了本指导意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国办发[2016]40号)和《关于开展消费品行业“三品”专项行动的若干意见》

1. 重要性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包装行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涵盖设计、生产、检测、流通、回收再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 分为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包装设备和纸三大类。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竹木包装五个主要子行业。 2015年,全国包装企业超过25万家,包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8万亿元。 “十二五”期间,包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日益优化,实力不断增强,地位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适应民生需求、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发展明显提升。 世界第二包装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目前,包装工业在我国38个工业大类中排名第14位,已成为我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包装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重大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高新技术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对企业依赖度较高引进先进设备和关键技术; 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还比较普遍,绿色生产方法和体系尚未有效形成; 包装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低档、同质产品生产企业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不存在顺序竞争现象没有得到遏制。

立足现有基础,弥补发展短板,提升质量品牌,必须加强转型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制度设计。 加快转型发展是推动包装工业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强化国民经济支撑地位的必然选择; 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瓶颈”、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是引领行业从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传统生产向绿色生产转变的重大举措,全面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包装强国建设进程。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对接消费品行业“三品”专项行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供给结构优化。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军民包装标准共通、产品共享、技术互通的发展格局。 行业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逐步实现从包装大国向包装强国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支持作用,优化市场秩序,完善监管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引领。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培育包装品牌。

坚持协调发展,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构建包装产业与制造业、包装上下游产业、军用包装与民用包装、包装企业与科研院所、包装子行业协同发展机制。 加强要素优化配置、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推动产业质量和效率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适度包装。 构建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包装全生命周期绿色网络体系。 反对过度包装,采用设计合理、节约材料、方便回收、经济使用的整体包装解决方案,引导全社会树立适度包装理念。

包装行业的现状和发展_包装行业发展前景_包装行业

(三)发展目标

保持工业发展增速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保持工业发展规模与配套服务需求相一致。 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 包装行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万亿元,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或集团超过15家,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积极培育包装产业特色突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创新。 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大幅增长。 着力推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部分包装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两者融合。 80%以上的大中型包装企业处于一体化提升阶段,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55%以上%。 数字化、网络化设计制造模式广泛推广,以数字化、柔性化、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节能减排。 全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初步建立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军民融合。 通用军民包装数量和质量显着提升,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体系完善、创新引领、高端聚集、高效增长的发展态势。 建成一批军民一体化包装基地,军民两用包装技术水平显着提高。

标准施工。 深入开展包装基础标准、包装专业标准和产品包装标准研究,形成相关性、聚合性、可操作性的包装标准体系。 建设国家包装标准推进联盟和专业包装标准信息化网站,建设5个以上包装标准创新研究基地,评选一批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三品”战略,集聚产业发展优势

增加包装产品的品种。 围绕包装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优化传统产品结构、扩大主导产品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智能制造模式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增强升级能力消费配套服务。 通过创新设计方法、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大力开发新型包装材料、新产品、新设备,推动产品品种增加和供应服务能力提升。 重点发展绿色、可重复利用、高性能包装材料,加快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包装装备,大力发展功能化、个性化、定制化中高端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和优化产品结构带动需求和消费。

提高包装产品质量。 引导企业从设计、选材、生产、检测、管理等方面全面提高包装产品质量。 积极采用低成本、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低克重、高强度、功能性纸包装制品,增强纸制品的防水、防潮、抗菌、阻燃等性能,扩大纸制品的应用范围。纸质包装; 鼓励使用环保原材料和添加剂开发可定制的环保塑料包装产品,应用高阻隔、选择性透过、环境传感、宽幅制备等新技术,提升塑料包装产品的防护性、品质性和智能性; 提倡使用薄壁金属和薄膜涂层,采用铁、涂层铝等新材料生产金属包装制品,提高金属包装材料的利用率和耐腐蚀性能; 创新包装计量、检验检测技术,加快开发各类先进检测设备,不断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和方法。 切实加强包装产品的质量保证。

培育包装产品品牌。 围绕绿色包装材料、智能包装装备、高端包装产品的研发,加强品牌培育、评价、服务和引导,构建定位、设计、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品牌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包装材料、包装设备和包装制品A品牌。 推动包装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包装行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推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

(二)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构建创新体系。 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实施包装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研发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技术中心、创新团队和众创空间建设,着力实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鼓励包装企业搭建创新创业一体化孵化平台和机制,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积极培育包装行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以及成果推广应用、公共技术服务、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等平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群。 加大领军人才和国家级创新团队协同培养力度,强化创新人才成长支撑,通过建立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协作机构、产业协同,形成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共享机制。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包装行业发展前景_包装行业的现状和发展_包装行业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聚焦绿色包装、安全包装、智能包装领域关键技术,制定系统技术解决方案,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孵化、应用和推广。 加快建立包装云设计数据库,重点推进减重和生态设计,着力加强包装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绿色包装应用和创新水平。 积极研发保质保鲜、包装防伪、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监控新技术,重点突破食品药品包装有害物质鉴别、迁移检测等技术瓶颈,安全性显着提高食品、药品、军品包装保证能力。 注重包装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积极应用新型环境传感材料,实现包装微环境智能控制,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注重前瞻测量检测技术研究,满足包装微环境智能控制的需求。包装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和生命周期。 ,完整追溯链的计量测试要求。

强化示范应用。 采取项目投资、应用示范、绩效奖励等方式,支持行业组织开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实施食品药品包装安全工程,启动清洁安全生产、质量检验等重大专项工程大力提高现有食品药品包装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建立一批食品药品包装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食品药品包装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网络信息平台。 实施高端包装产品项目。 在适度包装理念指导下,组织实施一批包装产品设计创新、工艺优化和产业化重大项目,积极开发轻质高强纸、生物基高阻隔塑料、防腐超薄金属、轻质节能玻璃等材料,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高端包装产品。 实施包装印刷数字化工程,建设先进的包装印刷数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云印刷、组合印刷、在线印刷、智能印刷等包装印刷新方式。个性化印刷。 实施包装行业信息化工程,启动包装大数据、工业云等重大专项,推广智能标签、智能终端等包装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展深度融合新一代包装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示范信息化和工业化。 实施智能包装装备工程,组织高端包装装备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研究,重点发展食品药品包装自动化生产线、包装印刷集成制造装备等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和现代物流全自动包装系统,着力推进包装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应用示范。

(三)推动信息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加强包装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建设和推广,推动信息技术渗透到设计、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 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加强包装电子商务、工业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据驱动、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众包设计、云制造等包装生产服务模式,推动基于消费者需求动态感知的产业管理方式的形成,推动包装企业形成新的生产、制造、服务和商业模式。 推广商品包装盒码,推广全球统一代码标识(GS1)作为商品生产流通的“身份证”和“护照”,实现与国际信息数据接轨。

提高包装智能化水平。 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建立设计、制造、技术、标准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大力推进协同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 构建智能包装生态链的制造模式。 大力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装备和高性能包装机械手、包装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加快制定智能包装装备和生产线技术标准,自主攻克优化设计、智能检测等包装、在线测量和协同控制成套设备共性技术,积极应用具有感知、判断、执行动作的智能终端,开发专业包装软件和嵌入式系统,努力提高包装主要工序的自动化和高水平的制造水平。高速包装生产线及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 重点开发具有产品真伪识别、食品腐败警示、家庭用药提醒、儿童安全保护等功能的智能包装产品。

(四)加强标准建设,推进国际对标管理

推进包装标准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标准规范研究,完善国家、行业、企业多层次包装标准体系,推广基础包装模块(600×400mm)系列,通过包装标准化促进包装减量化和资源化。 支持行业建设标准推进联盟和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包装行业,以反过度包装行动为重点,开展建材、机械、电工、轻工、医疗机械、仪器仪表、中西医等领域现有标准医药、食品、农牧渔、邮电、军工等14大类包装标准进行体系优化和水平提升,解决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相互冲突、标准滞后等突出问题。可操作性差。

推动包装标准国际接轨。 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包装行业的话语权和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 努力提高国际标准采用率和转化率,健全包装标准推广应用机制,支持行业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推动包装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实施。 加强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任务的普及,切实增强包装企业标准管理意识和通过标准化建设降本增效的能力。

(五)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协调发展格局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大力拓展包装工业与国民经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技术、模式、产品、业态、管理等各领域创新,增强行业跨界融合能力发展。 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和细分市场产业链整合,推动龙头企业采取联盟、并购、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资产重组,形成一批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企业集团。 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骨干、小微企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发展联盟,建立产业联盟示范区,逐步解决包装企业小、散、乱的问题。 充分发挥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特点,重点培育包装行业主导产品突出、特色服务优良、竞争优势明显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形成大中型企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组织结构。 。 鼓励包装行业单项冠军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长期聚焦企业擅长的领域,走“专精、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发展道路”。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适应国家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该地区包装产业集中度高、发展快、辐射效应强的先发优势,选择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集团)。 ),建设示范性国际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包装制造产业园。 借助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西部地区发展的契机,立足区位优势和区域发展需要,引导包装企业按区域合理承接产能转移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市场配置,建设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 支持包装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开放发展格局,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服务平台,加强国际市场拓展和国际产能合作。

(六)培育新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推动新业态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引导企业重塑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重构与用户和市场的关系,拓展产业领域,延伸服务链。 连接上下游产业和终端需求,引导企业从传统包装制造商向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加快包装产业与生态农业、快速消费品产业、远程物流配送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物流包装产业。 创新企业商业模式,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包装电子商务产业。 积极推动产业集聚,着力打造包装、创意文化等特色产业集群,增强集群的资源集中效应、产业品牌效应、资本溢出效应、技术共享效应,拉长产业链。

推动军民包装一体化。 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力量布局、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监督评价等方面构建军民融合包装产业发展格局,完善军民融合包装产业发展机制。包装行业军民通用化水平。 加快军民协同、需求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等体系建设,实现包装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横向衔接、纵向一体化。 推动军民融合科研、生产和服务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包装行业军民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交易。 加强军民协同创新,增强军民共性技术转化能力,重点解决联合配送及多式联运、应急物资软包装、特种功能包装等大型装备防护包装关键技术问题。 对包装设备及其运输网络进行创新研究,并为军事 - 西维利综合包装建立示范项目,领导军事 - 西维利亚综合包装技术中核心能力的收集,并显着提高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保护包装支持水平。

(7)进行绿色生产并建立循环开发系统

加强绿色发展的概念。 全面发挥包装企业在促进适当的包装和促进合理消费,促进设计,生产和用户中的全面发挥作用扩展生产者责任系统。 实施国家循环发展领导计划以及控制能源和资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改善基本节能手段和减少排放的手段,例如测量,监测和统计,并确保来自原材料来源,生产,废物回收等方面对包装产品进行全面的环境保护评估,以消费,能耗,排放和其他方面进行。 研究和制定政策,以促进包装废物回收,依靠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例如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来优化包装废物回收产业链。 鼓励合格的企业与上游制造商和卖家合作,使用现有物流系统,并尝试建立一个反向物流系统以包装浪费。

开发绿色包装材料。 加速绿色和高性能包装材料的独立研究和开发过程,开发许多填补家庭空白的关键材料,并突破绿色和高性能包装材料的应用和工业化瓶颈。 研究和制定绿色包装材料的相关标准,建立一个环境保护评估系统,以选择包装材料,注意包装材料开发的整个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准备和使用,促进科学和技术成就的转变在绿色包装材料中,并促进使用低(NO)VOC的包装原料和辅助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逐渐促进无毒和无害的包装。 主张使用相同的材​​料将其用于包装产品,并减少难以分类和回收利用的复合材料的使用。 使用可降解和可回收材料作为基础材料,开发一系列食品和药物环保包装材料,这些材料与内容物兼容以提高食品和药物包装的安全性。 在工业产品包装材料的低碳准备技术中取得突破,促进具有出色综合保护特性,再生和可重复使用的新包装材料,并提高工业产品包装的可靠性。 促进包装材料行业中军事和民用工业的深入整合,并促进特殊领域包装材料的绿色改善。

促进绿色包装技术。 促进简化,减少,再利用和精制包装设计技术,支持包装公司进行生态(绿色)设计,并积极应用高质量的生产,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很小,以及易于回收利用先进的绿色包装材料来增强涵盖整个包装生命周期的科学设计功能。 增加关键绿色包装材料,技术,设备,流程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支持企业,以进行围绕包装废物的有效再利用的技术研究。 大力促进环保复合技术(例如无溶剂和水性粘合剂)的应用,并主张使用具有低(NO)VOC排放的高级打印过程,例如柔性印刷。 着重于开发和促进废物塑料的修改回收,废物(破碎)玻璃的回收,纸张分离,铝,塑料和其他复合材料的分离,以及自动识别,分类,去除,去链接和其他包装废物回收废物回收纸(金属,塑料等)技术,使用先进的节能和低碳环境保护技术来改变传统行业,增强节能和环境保护技术,过程和设备的促进和应用,促进企业回收生产,行业回收组合和公园回收转换,并促进企业生产方法的绿化。 加强包装绿色制造企业和公园示范项目的构建,建立许多绿色转型演示基础,并形成许多重要的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强大领导才能,巨大辐射效应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工业集群。

四、保障措施

(1)改善包装管理系统

改善包装法律制度,在市场秩序,技术标准,信贷系统等方面标准化包装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行为,并改善生产,流通,销售,回收,利用,利用和其他商品包装系统。 通过“节能,减少排放和环境友好性”作为核心促进绿色包装系统和法规的构建,制定“包装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估指数系统”,对清洁生产水平进行系统评估包装企业,并促进包装绿色评估和绿色认证系统。 加强包装企业和包装产品市场的标准化管理。 增加保护包装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伪造和伪劣产品和侵权的镇压,与上游和下游行业协调以改善市场治理体系,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并确保稳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包装行业

研究和制定用于包装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支持政策,支持绿色包装行业作为鼓励发展的国家关键行业的上市,并增加对获得绿色包装认证,创新企业和低成本,低成本,低成本的企业的支持能源消耗,接近零排放包装技术,并为设备研发提供政策支持,增强对核心技术的支持并促进品牌产品,并提高包装回收率。 采用激励措施,补贴等,以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程序演示项目的建设。 指导工业投资,风险投资和其他基金,支持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新成就的工业化,并促进技术研究和发展和成就孵化。 支持行业组织为包装公司建立信用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并开展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标准化融资活动。

(3)加强教育技术支持

促进包装教育系统的持续改进,加快为包装行业 - 大学 - 研究合作的战略联盟的建设,对包装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序发展进行分类和指导,不断创新学校 - 企业合作人才培训模型以及扩大高级,应提高复合创新才能的培训规模,应加强应用和双重功能的培训,培训熟练人才的培训步伐应实现人才培训和行业发展的匹配。 支持包装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协作创新中心,行业 - 大学 - 研究中心(基地)以及科学和技术成就孵化中心(基地)等的建设和技术成就,并为包装行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全面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促进行业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全链服务平台,例如网络信息服务,技术创新服务,全面的人才培训服务,面向政府的服务以及国际交流和合作,建立包装行业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并指导包装行业的信息化示范区的建设将提高行业组织的全面服务效率。 加快与行业组织的“五合一”行业信贷系统的建设,作为主体,第三方机构,作为企业的支持,广泛参与,政府指导和晋升以及社会监督与合作,并建立包装企业完整性文件,行业信用数据库和企业信用评级评估系统,不断改善行业信用监督系统并创新行业信用评估模型。 支持行业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并加速包装品牌的种植和促进。

5.组织和实施

地方工业和信息技术部门以及商业部门应加强组织和协调,并可以根据此指南研究和制定特定的实施计划,或支持适合于本地包装行业的转型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根据这一指南,本地行业组织必须加强调查和研究,协调和沟通,准备围绕转型和发展的包装行业发展计划,并加强组织领导和有效实施计划,以确保执行任务并实施措施。 每个企业必须有效地承担实施本指南中确定的各种任务的主要责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完善实施,增强提高供应责任,刺激活力和创造力的认识和主要作用,并促进转型,包装行业的升级和健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

商务部

2016 年 12 月 6 日

 
 
更多>同类包装新闻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7-2020  中网互动包装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皖ICP备20008326号-21

工商网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