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普话非遗 | 第六讲: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发布日期:2024-04-24 18:52:3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12    评论: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一部分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人民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普老宣讲团成员杨荫稚老师退休后,热衷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宣讲文稿。为丰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提升文化养老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陀老干部”微信公众号遴选了杨荫稚老师的部分研究成果,通过“老普话非遗”专栏陆续登载。今天推送第六讲《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中国雕版

印刷技艺

2009年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雕版印刷技艺是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雕版印刷过程为: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

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

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自上古以来的文化发展,为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雕刻技术、物质材料及图文转印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大约到公元3世纪都已十分成熟了)。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在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这些都为印刷术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1966年在西安发现雕版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刻印于 704—751年之间,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白居易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继五代之后,宋代翻开了印刷史上辉煌一页。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印书量大增,印书品种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在印刷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印刷的成熟鼎盛期。进入宋代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印刷业大兴,揭开了印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因为宋版书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校勘精细,刻印精良,纸墨上乘,素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之称,这都表现了当时高超的印刷技艺。

宋代以文治国,几代帝王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宋代建国不久,就组织编写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部大型丛书,共计2500卷。随后又编写了《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大型史书,并在国子监刻印了《说文解字》《十三经》《十七史》等大型丛书。宋代民间印刷业的兴盛,书籍作为商品广泛流通。在印刷史和版本学上将私人刻本称为家刻本、家塾本、坊刻本、书棚本等。家刻本多为文人及大户人家刻印自己或祖上所著书籍,也刻印自己认为珍贵的书。这类刻本多为赠送或低价出售,不以营利为主。例如,诗人陆游之子多次刻印其父的诗集,以赠亲友。在民间印刷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书坊刻书。宋代的书坊类似于现代的出版社,它集编书、印书、卖书为一体。它的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由于有着市场的竞争,也很重视质量。宋代民间书坊印刷最为著名的有河南开封、福建建阳、浙江杭州、四川眉山以及江西等地。在唐、五代时期,佛教印刷品所占的比例很大,到了宋代。则以“经、史、子、集”四大类书为主体。印量及品种都大大超过佛经。但与前代相比,佛经的印量、规模等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史载,仅佛经总集《大藏经》就有六次刻印。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交子”(当时发行的纸币)。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供稿来源:局政治待遇科

 

    普陀老干部

微信:ptltxgbdjno1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的“在看”,是对我们的一份肯定! ???

 
 
更多>同类包装新闻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7-2020  中网互动包装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皖ICP备20008326号-21

工商网监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