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保健品出厂到卖场加价10倍以上

   发布日期:2024-01-12 09:50: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浏览:135    评论:0    
核心提示:“一开始跟我说是在医药公司当医学顾问,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促销员,结合给的材料宣传产品。保健品推销基本上有一个“固定套路”,王先生将之总结为“恐吓—吹嘘—蒙骗—温情”。据王先生介绍,保健品推销员这一行当,各人收入也各有不同。

保健品从工厂到商店价格上涨10倍以上。

【核心阅读】

在一家著名的老药店里,有一位王先生。 他穿着白大褂,胸前挂着医生高级职称的牌子。 他每天都在同一时间上下班。 在消费者眼中,他是药房里的医生。 其实,柜台是药店经销商租用的摊位,他只是一名保健品推销员。

这个行业里有不少初中毕业的失业年轻人,也有下岗的销售人员、工厂会计……经过短期的培训和包装,他们已经成为了“专家”、“顾问”,无需任何培训。懂得任何医学知识,而且他们穿着白色的衣服。 医生开始对病人撒谎。 在各种骗局和骗局下,只要1块钱的东西很容易就能卖到100多元,但功效却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

这是一位从业10年的保健品销售员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在他眼里这也是一个真正的保健品销售行业。

作弊也是有技巧的——

“恐吓、吹嘘、欺骗、温暖”四步曲

王先生原来是一名医生。 2002年,他退休后的生活有些平淡。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开始涉足保健品营销。

“一开始他告诉我,他在一家制药公司担任医疗顾问,但后来我发现他是一名促销员,利用给他的材料来推销产品。” 王先生的职位在业内被称为“专家推销员”,他的很多同行都在退休后涉足这个行业近20年。

起初,王先生在一家知名老药店的外包柜台工作。 他每天准时上下班,穿着白大褂,胸前挂着医生高级职称的牌子。 在消费者眼中,他是一名在药房工作的医生。 事实上,柜台是药店经销商租用的摊位。 他们不负责治疗病人,只是讲解保健品知识,宣传产品。

“最初宣传的是一种声称能治疗癌症的保健品,成分是真的,但肯定不会有效果,但口号却无关紧要。” 当有人来咨询时,王先生会根据患者的问题,首先向他们介绍所患癌症的基本信息,然后告诉他们,这款产品可以治愈此类癌症。

“如果你有这种病,服用我们的产品是对的。它们是专门针对这种癌症的。它们都是纯天然的,没有副作用。不像有些药物服用后可能会感觉不舒服,你可以服用我们的产品充满信心。很多人都接受它们。” 效果好的话就回来买……”几句话后,急于治病的病人掏出了钱包。

后来,王先生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摊位的老板其实是一位根本不懂医学的司机。 他从东北批发了一批保健药品,并在几家药店租了摊位进行零售。 当时,王先生的薪酬为每月1200-1500元,并根据“业绩”额外提成。 王先生在这里工作已近两年了。 “我不记得我总共卖了多少。 它很受欢迎。 我每天可以卖出好几道菜的产品。”

2003年,保健品推广呈现出新的形式——当地文化宫每季度举办药品保健品展览会。 这几天,几乎成了一场“行业聚会”。 圈内医生会互相交流,担任不同产品的“顾问”。 所以在每个摊位上你都能看到一位“专家”在讲解销售。

推销保健品基本上有“固定套路”,王先生概括为“恐吓-吹牛-欺骗-温暖”。

以糖尿病为例,“你的血糖过高有多久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很多人烂脚,不得不截肢,变成糖尿病”。失明了,还需要肾透析。这不是开玩笑。” !”

吓唬人之后,开始吹嘘产品的效果。 “我们的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秘方,经过发明者多年的心血,现在给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接下来,“这个药治愈的病人多得我都数不过来了,你要按疗程服用,三个月一个疗程,六个月一个周期。”

最后,我打出了温暖牌:“健康是你的,金钱是你身外之物。你的身体不好会给家庭带来多大的痛苦,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如果你吃药来解决问题,家庭就会和睦……”话还没说完,“今天购买有优惠,买一送一”。 这个时候,消费者基本都被“俘获”了,有的甚至觉得自己占了很大便宜。

“业内有一个传言,有一个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讲师,他的产品卖得很好。他的特长是很少谈论医学知识,只讲从痛苦到光明的故事。他很好“渲染气氛,会让老人当场落泪。所以我主动掏出了钱包。”王先生说。

包装有一个秘诀——

不懂医学的包装成专家,懂医学的晋升教授

进入这个行业后,王先生发现了这个行业的黑暗之处。 “圈子里有句话,‘十贼不如一卖药’。 舍得花钱,可想而知这个行业的欺骗性和暴利有多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很多“专家”和“顾问”没有医学背景,其中包括初中毕业的失业年轻人、下岗的销售人员、工厂会计等。包装后,这些人穿上白大褂,开始对病人撒谎。

王先生曾为一家公司新招聘的业务员进行医疗培训。 “他们都是没什么文化基础的年轻人,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需要简单讲一下相关的医学知识。” 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学会“选人”。 老年人、女性、焦虑抑郁患者是主要对象,然后你就会发现,花招几乎都是销售。

“这个行业很重要的是对人的包装和标签,没有资质、不懂医学的人被包装成专家,是医生的人就随便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基本头衔,也不得不说他们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十篇。”

此外,“门面”也必须跟上。 “讲师”一般都是年纪大一些、能坚持自己的中年人。 讲课时应着颜色鲜艳的正式服装,最好是红色衬衫、黄色领带。 如果你是中医,必须穿唐装,说话时应该放慢语气。

坐在第一家药店时,王先生对一位十六、十七岁的售货员女孩印象深刻。 “她卖的是治疗颈椎病的枕头。‘我不是吓唬你,你的脖子已经严重变形了,如果你不想办法治愈,你可能会瘫痪!医院肯定会允许手术的。’” ……别听这些,都是骗钱的,每天躺在我们的枕头上,做一次完整的磁石理疗,半个月就有效果,三个月后你就得感谢我了!”

还有一次,一家公司打着军队医院的旗号销售产品,并要求销售人员穿假军服。 上台的“专家团”成员包括某医院前院长、一名菜贩和一名假中药。 菜农对医学一无所知,但他负责推广治疗糖尿病的产品。 其中有一个医学术语“β细胞”。 菜农不认识它,就把它称为B细胞。 经过王先生的善意提醒,菜农讽刺地说:“医生,我实在是听不懂。”

这位菜农活跃在保健品行业多年,现在医学术语说得流利。

据王先生介绍,保健品销售员这个职业,每个人的收入都有所不同。 例如,如果只是做讲座或培训销售人员,每小时的讲座费用约为150、200或300元; 如果是讲课和销售相结合的,除了每天300到500元的讲课费外,还会有提成。 但基本以500元为上限; 如果继续去外地讲学,每月可以收入18000元左右。

丰厚的利润保证——

个别监管官员受贿后视而不见。

保健品行业利润很高,但很少有人知道具体有多高。

王先生表示,产品经理经常会更换自己销售的产品,哪个利润更高就卖哪个。 一款产品走红后,一位经理自豪地说:“我把1块钱的东西卖到100多块钱,很多老人还觉得很划算,认为产品越贵质量越好。”

业内还有一句话“产品能用3到5年就好了”。 王先生讲授的某一款产品在北京销售了六七年。 衰落后,又到了南京,又重新流行起来。 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保健品更新的同时,营销方式也必须更新。 现在最流行的就是组织老年人旅游。 游览不仅免费,还赠送产品。 王先生也参与过保健品包装行业,就是把人拉到一个地方,先讲课,然后卖产品。 “这样做的成本其实很低,只要去那里的几百人中买个东西,十几个人就可以赚很多钱。”

从事保健品行业近10年,王先生推广了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病、肝病、肾病、骨关节炎等产品。 他见过“一些医生为了钱而夸大、夸大”。

“自从进入这个行业以来,我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王先生说。 然而,这10年,一些想法变得越来越清晰。

王先生对朋友去年的经历感到非常愤怒。 该男子花了500多元购买了一款保健品,并请王先生帮忙检查成分。 “我一看就知道上当了。这个产品吃下去并没有什么害处,只是一种开胃助消化的中药,磨成粉末,装进胶囊。更何况可笑的是,商家声称可以通过过去六个月拍摄的彩色照片进行诊断。”

因为此事,王先生多次致电当地工商、药监部门进行曝光。 现在这个品牌已经在媒体的曝光下消失了。 从此,王先生决心不再做托儿,而是要揭露、批判这个不正之风的行业。

作为曾经的内部人士,王先生认为,只要药监、工商、卫生、城管、公安五部门联手严格执法,就一定能够杜绝这种猖獗的使用行为。假冒保健品。 “但是保健品包装行业,现在经销商在地方官员讲课的时候就行贿。行贿之后,地方部门就视而不见。” 他曾经在一家医院讲课,领取福利的院长拍着胸口说:“在这里对我来说是最安全的地方。”

如今,王先生依然经常出现在各大保健品销售网站,但他的身份却变成了冷眼旁观者。 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揭露这个鱼龙混杂的行业。

 
 
更多>同类包装新闻

0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7-2020  中网互动包装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ESTOON 皖ICP备20008326号-21

工商网监标识